在陕西这片文化沃土上,传承千年的非遗花馍正焕发着全新生命力。自2024年以来,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学子组建的“渭馍馍工坊”喜馍团队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传统花馍注入新活力,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可食用艺术品”。通过构建“高校赋能+社区激活+教育扎根”三维联动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手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深耕高校沃土,构建劳动教育新范式
项目团队联合多所高校创新推出“‘非遗+’五育融合”活动。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首期课程中,92%的参与者成功完成“醒狮花馍”制作,课程满意度高达98%;在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20余名硕士研究生学子通过对花馍的体验式学习,粮食安全意识提升83%。这种将思政教育融入指尖技艺的实践,让青年学子在揉捏面团的过程中,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深层脉动。
二、非遗从小探索,引导活态传承可持续
2025年3月,在盛安广场开展的“花馍奇趣DIY”活动,吸引了十余组家庭的积极参与,由团队成员一对一地指导小朋友们创作“布老虎花馍”。同时,项目团队负责人陈丽创新采用“故事问答+动手实践”教学法,将花馍千年演变史化作趣味知识竞答,激起了小朋友们对于非遗花馍的探索及热情。现场孩子们眼中闪耀的文化好奇,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星火。
三、指尖传递温度,激发特殊群体价值感
团队首创“非遗疗愈”模式彰显人文关怀。通过研发触感教学工具、构建无障碍体验空间,累计为30余名特殊青少年提供培训。“渭馍馍工坊”喜馍团队与“陕西花馍制作非遗传承人”刘淑梅老师,共同指导残障青少年独立完成造型复杂的“醒狮花馍”制作。小小的面团,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特殊群体提升自我价值感的重要途径、实现社会融合的金钥匙。
从高校课堂到社区工坊,从非遗研学到特殊教育,“渭馍馍工坊”喜馍团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非遗传承生态系统。这不仅是寻根传统文化,更是凝聚社会力量、推动非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未来,“渭馍馍工坊”喜馍团队将继续探索并推出更多更有趣的非遗花馍主题活动,“非遗花馍元宇宙”数字体验、花馍研学旅行等创新项目,让千年面塑艺术在数字时代续写华章。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为非遗保护提供充满陕西智慧的创新答卷。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