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3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该如何看待?今年经济复苏形势怎么样?中国“拼经济”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新社“两会·面对面”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宁吉喆,解析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您认为这样的目标是否能够兼顾“速度和质量”?
宁吉喆:今年GDP增长目标兼顾速度和质量。增长速度是积极的,也是稳妥的,体现了稳中求进。
说积极,是因为跟去年增长3%相比,今年5%左右的目标大约提高了60%到70%,有实质性提升,5%左右也接近中国经济目前潜在增长率。在研究“十四五”规划时,多数专家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为5%至5.5%。随着体量越来越大,发展阶段越来越高,增速会趋于降低,现在能实现5%仍是一个积极的增长速度。
说稳妥,是因为增长目标比市场预期、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预期稍微低一点,这是考虑到国内外仍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所以我们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现在的增速目标体现了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合理增长是中国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果增速太低,特别是地方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压力就很大。
合理增长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在一定合理数量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都需要一个基本增长速度,才能持续促进高质量发展。
合理增长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标志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时可能是在2.5万到3万美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27万美元,到2035年就要翻一番,那么从2021年到2035年的年均增速要在4.7%,也需要合理的增长速度。
中新社记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上半年中国将迎来经济整体复苏,中国经济反弹会来得那么快吗?
宁吉喆:去年底,专家认为中国经济会在今年二季度以后、甚至下半年出现明显反弹,但从今年年初情况看,可能比原来预期有所提前。
春节的消费、客运等相比去年都有明显增长,1月份电影票房破1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纪录,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平稳转段,度过疫情大流行时间比预期要快,受疫情抑制的消费快速回升。
再看投资,从先行指标看,2022年固定资产的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2%,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20%,反映投资后劲,使得今年年初投资有一个较好的增长基础。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重大项目也集中开工,助推了投资回升的势头。资本市场上,1月外资净买入境内股票277亿美元,也创单月历史新高。
经济景气指标1月底升回荣枯线以上,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到50.1%,2月底又进一步提高到52.6%,一改去年连续多月都在荣枯线以下的状况,反映了近期景气回升,企业对未来预期好转。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当前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明显向好,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向上。
中新社记者:去年有疫情冲击、房地产风险等拖累经济的因素,在您看来,今年影响中国经济最大的“变量”是什么?如何尽可能消除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不确定性?
宁吉喆:国内外风险挑战今年确实存在,有一些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
国际上,从经济本身来说,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达国家能否走出通胀还要观察,甚至个别国家可能出现滞胀,这些国家的一些宏观政策调整又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外溢效应。
另一个因素与经济和地缘冲突都有关,就是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乌克兰危机后,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提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成本,会造成输入性通胀风险。即使没有输入性通胀,大宗商品价格过度波动也会引起国内连锁反应,这种不确定性始终存在。还有少数西方国家要搞脱钩断链、筑墙设垒,有逆全球化思潮及行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